笔者本人于 2025 年 7 月参加了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以下简称 NAIST)的修士入学考试并合格,并决定于 2026 年 4 月入学。将本人各种经过记录如下以便后来人参考。
日本修考情报较为封闭,且合格与否更多的是看信息收集能力与运气,笔者的经历也仅代表本年度考试,但希望能为后来者多些参考。
本人背景
首先,选择主攻 NAIST 的理由很简单,我对自己的面试时的语言能力较有自信,但不善于做题。且背景相对于许多大佬较弱。NAIST 是综合考虑下来的最佳选择。
- 本科:国内双非全日制专升本 软件工程专业, GPA 2.95/4.0
- 日语:JLPT N2 121 (近乎裸考),来日后听力口语能力较强,使用日语交流日常会话无障碍,来日前通过 N2,仅刷了两套真题
- 英语:TOEIC 810 (近乎裸考), TOEFL 60 (两年前裸考), 口语能解释本专业内容但日常会话能力抓瞎,听得懂讲不出
可以看出出身校是我的最大劣势,且由于是专升本,并没有系统性学习过许多专业课,尤其高数,在专科+本科的 5 年里,没有开过一堂数学课,仅有的一点微积分入门知识是在专升本考试期间突击学习的。
而且能看出,我几乎所有考试都是裸考或近乎裸考,是真的很讨厌刷题,都是认真学习后直接上考场靠个人能力应付,所以涉及应试技巧影响较强的考试就基本抓瞎。但于此而来的另一个优势是只要学习过的知识掌握比较扎实且灵活运用能力较强,但是对考试而言并没有什么帮助。
关于语言考试,我是完全靠个人能力通关,TOEIC 考前看了 TOEIC 金书仅为了熟悉题型跟基本考试技巧(甚至只看了听力还没看完,考完 810 就直接出给朋友了)。日语则是系统学习过加平时的听读积累加 10 年老二次元战绩在来日前便通关。所以实在是没有能跟大家谈经验的地方。唯一要说的是 TOEIC 的题量确实很大,我紧赶慢赶做完剩下 5 分钟,这还是我的英语阅读速度相当不慢的情况。当时在考场收卷时嫖到坐我前面的樱花妹在答题卡上至少最后一列全涂了同一个答案。TOEIC 考试本身难度并不高,个人感觉最多国内大学英语四级难度,(顺便一提我的英语四六级则是完完全全裸考,四级 529,六级在没写作文的情况下拿了 487)但是 TOEIC 的难点是要速度,尤其阅读,长文需要很强的信息抓取能力,不然真的很容易做不完题。我做国内四六级考试题做完一般都剩下 30-45 分钟,供各位参考。而 TOEIC 的后面几篇长文我是没有时间读完仅扫了几眼后看题干回文中抓信息的,连文章段落都没搞清楚就匆匆选了答案。虽然有些人可能英语一直都是这样做题的,但是至少不是我的风格。。。
出愿前
笔者 2024 年 10 月经由语言学校来日,选择不报塾而是全靠自己学习。一开始就没打算冲帝大但出愿了东工,后因完全没有刷题发现难做的题较多而直接选择弃考。作为保底面试了东京电机大学的留学生入试,跟教授相谈甚欢但由于合格了 NAIST 而选择放弃出愿。
关于东京电机大学
网络上貌似信息不多,或许大家都是合格了好大学才会写体验记,所以我姑且把我经历过的情况写在这里。
东京电机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俗称四工大,跟同为于首都圈的芝浦工业大学并称。截至 2025 年 1 月,即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间点入管局公布的名单上,该学校位于高度人才加分校名单。
若参加该学校的一般入试,是需要笔试的,需要考一些科目。但内部生是有单独的本校生选拔的,因此不用担心跟内部生抢一般入试名额的问题。至于留学生,电机大也是有专门的留学生选拔的,与一般选拔最大的不同就是无笔试仅面试,但加上正式出愿后实际相当于有三次面试。分别为:
- 国際センター面接 基本不会考察专业能力,而是就语言能力进行考察,该阶段需要提交本人的相关资料如大学成绩单,毕业证学位证,研究计划书,JLPT 成绩等,注意 JLPT 需要 N2
- 指導教員面接 上面的合格后,与志望教授面试,该阶段需要就自己提出的研究计划进行 15 分钟左右的发表,并有可能接受教授提问
- 出愿 两次面试拿到教授内诺后,才可正式出愿进行考试,正式考试同样是面试
在教授面试并取得内诺前禁止直接联系教授,全程需要经由国际中心联络。我的情况是在拿到内诺后国际中心给了我教授的联系方式并告知我学术上的问题可直接联系教授。
听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我的体验来说也确实很白给。当然也可能跟我的研究计划质量较好,且研究内容与教授现在的研究方向几乎完全契合有关。教授面试时几乎没有问我专业性问题,而是讲了研究室现状与研究内容,设备等并表达了希望我参加考试的愿望。(当然后面我鸽了,非常对不起,不过我已事先告知我并愿了 NAIST,教授还跟我打趣说 NAIST 在做学术发表时有去过,很村)
那么这么容易的考试,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呢?
留学生入试要求有日本在留资格,即旅游签直考 NG。
因此若人已在日本,且能接受私立学费,语言能力较强且对研究计划书有自信的话,电机大是个很不错的保底选择。
以上です。
关于选择 NAIST 的理由
实际上,关于日本的两大理工先端大学院大学,我是先听说了 JAIST 后才了解到 NAIST,并且在刚来日时被在日熟人安利了 NAIST,了解后发现学校很适合我的情况,遂决定以 NAIST 为主冲院校。
但上来先在选择研究室跟研究计划上烦恼了很久,后发现 NAIST 还有 インターンシップ,可在研究室进行短期的研究活动。由于语校卡出勤这种众所周知的理由,我选择去 NAIST 呆了两周,跟语校请了一周假,语校老师虽支持我去但这一周无法记出勤。
我跟感兴趣的 LAB 直接联系并表达我对 Intership 感兴趣之后,确定了时间,后跟学校方面走了申请手续。若学校的宿舍还有房间的话其实可以住,但很不巧我那时没有空房,相对应的学校会给我发住宿跟交通补助,我在附近找了一家位于山上的旅馆,后发现老板还是大马华人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インターンシップについて
关于 Intership,首先是要完成每个 Intership Program 固定的任务,这个过程可以了解到研究室的基本研究方向并学习一些基础技术内容,之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的话可以进行自由研究。自由研究中可使用学校的资源。在结束的最后一天需要进行一次 LAB 内发表,教授跟其他学生都会来听。
我第一周就很快的完成了固定任务。中间还听了一场关于 AI 编程的报告给我搞得有点焦虑感,遂在论文阅读的基础上匆忙确定了研究方向。第二周就简单确定的研究方向飞速进入了炼丹的世界并用学校的 GPU 集群达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炼丹成就。最后就该内容完成了发表。
虽然是 LLM 的微调相关,也姑且炼了一版模型出来,但数据是没洗过的,炼后的模型是炼坏了的,但是姑且是看得出确实炼了的。
最后选择了用日语发表,发现我对情报专业词汇掌握属实还是相当不足,而且在研究室里说英语的时间居然更长,一些留学生前辈非中国人且不会说日语,我在 Intern 期间受了这些前辈不少照顾,他们的学术能力跟实验能力很强,导致这几天让我的日语口语能力还发生了退化。教授也建议我使用英语出愿,若面试时日语解释不好的话在实际考试中无法分辨是语言能力问题还是确实没有掌握的话会很吃亏。
总之,尽管仅有两周,收获却极大。返回后开始用英语执笔研究计划书,且让 LAB 的前辈检查了。由于篇幅限制没法写的很详细的问题也没办法只能放弃。
如果各位已经在日,且对 NAIST 感兴趣打算出愿的话,我强烈推荐各位去参加一下,不仅能让你有跟教授交流的时间,确定研究方向,还能认识 LAB 的前辈,感受校园生活,还有学校的补助金,可谓一举多得绝无坏处。
出愿前审查
注意,非永居持有者的外国人报名 NAIST 前需进行事前出愿。要至少在一个月前完成。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教授与你进行事前面谈才能取得内诺的情况。由于我先参加了 Intership,我直接拿到了内诺。但后认识了一位与我同样预定在 2026 年 4 月入学同研究室的一位华人同期,她告知我她当时没有面试也直接拿到了内诺。因此可能我的志望研究室是没看直接发了。。。
总之,该事前审查需要提前进行,且在出愿前两个月就截止,注意时间不要错过。
考试科目
NAIST 除去面试外只考数学,微积分与线性代数两门,参考书也已经给出。但占分并不多,实际上一道没做出来但合格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其实不必太焦虑。
指定参考书是著名的 MIT 线性代数导论跟 Serge Lang 老爷子《A First Course in Calculus》,后者无中文版仅日文版与英文版。注意 NAIST 给出的考试范围是日文版的,日文版 MIT 线性代数导论仅有第四版,微积分教材也仅有第三版。看英文版的朋友们记得对照,章节确实有变化。
其实如果有时间啃这两本的话,习题一定要全做,NAIST 的数学考试基本上就是两本书后习题。但是考试时我运气很差,抽到了两道证明类题目,在老师提醒下才做出一道。
我当时还辅助使用了マセマ的书,事后来看并不适合 NAIST 的备考。若以 NAIST 为主的话,仅啃好指定教科书就非常足够了。尤其微积分教材,高中数学没学好都没关系,作者从三角函数开始重新讲了一遍数学。且没有 $\epsilon-\delta$ 论法,NAIST 考试也不会考,其实非常简单易懂。没有重点看两本书的我现在十分后悔,但合格了也就算了。
考试
考试是纯线上,用 Cisco WebEX。
关于正式考试流程,跟前人的体验记没什么变化。指定时间进入房间待机后,先有老师出来说明注意事项。我当时条件反射用了日语寒暄,最后用日语给我做了说明(笑)。总之就是是否并愿,是否是第一志愿。且说明作为调查不会影响合格与否。
之后先是数学。需要你准备纸本来展示做题过程。做题过程中可以跟老师交流,也可以从老师那里拿到提示,但抽到两道证明的时候我人都傻了,卡了半天一句话没说。最后在老师提示下勉强解出了线代,微积分仅交代了应该使用什么定理后时间结束了。
但正如我上面所说,数学分数占比不高。因此无论数学答好与坏,研究计划提问才是关键的关键。这是一定要迅速调整状态准备面试。
面试时是第一志愿的教授在中间,另两位在旁边。不需要进行发表直接展开提问。开始前教授主动跟我用日语寒暄,后用英语开始正式面试。由于我的研究计划完全由自己完成,对这个交叉领域也相当熟悉,所有提问都没有难住我,全程对答如流。第一志愿教授问完后会让其他教授提问。结束后也是用日语做了简单寒暄后退出了会议室。
结果
结果在 7 月 25 号 早上 10 点准时在官网公布,如愿以偿的找到了我的考号。得点与合格通知书在几天后在出愿网站上下载。
最后得点是 159/200,此次分数线是 131,超出分数线不少。感觉上是面试部分的得点很高。
关于 NAIST 的一些流言
今年许多中介说 NAIST 被踢出了高度人才加分校。我作为本届应考生当然没有动力去纠正这种谣言,毕竟少一个人来考对我没有坏处,但显然我已经合了,我觉得还是讲出来以正视听比较好。
关于加分校这个问题,在入管局网站上有明确描述,可以看到大多数中介给出的名单实际上仅是这里的 “世界大学ランキングに基づき加点対象となる大学”。该名单中目前确实没有 NAIST。那么 NAIST 在哪里呢?看第二份名单即 “スーパーグローバル大学創成支援事業(トップ型及びグローバル化牽引型)において補助金の交付を受けている大学”,在此处 NAIST 赫然在列。
不过还是那句话,重视国际排名的话那日本的学校没几个能选的,加上这些 TOP 院校的考试难度也是 TOP 级的,所以这些人其实我不推荐来日本留学便是。
以上,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也欢迎各位留言交流。
评论